第277章:(后记、九)本作终结_一枪刺回大唐
笔趣阁 > 一枪刺回大唐 > 第277章:(后记、九)本作终结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77章:(后记、九)本作终结

  后记九:

  关关雎鸠、在河之洲。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

  男女情事,古往今来都是美谈。

  唐代因为总体开放,男女之间也较为平等。

  形式上肯定还是要遵守行六礼的规矩,但实际中,却已有女方主动示好于男方的事迹。

  至于大家闺秀隐身于窗棂后面,窥探郎君是否中意,已不是什么太新奇的事。

 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,见仁见智。但围城中的男女,离异的自古也不少见。

  现存的敦煌遗书中,就有一篇明确清晰的记载。女方回复男方的“离婚书”中,明确说了好合好散的话。所谓和离。

  由此可见,相对于其它朝代女性很被动的社会地位而言,唐代女性在婚恋方面,有着更多的主动。

  社会生活中,还是要有明确的日常规则需要遵守。

  比如,在露天观看歌舞时,有钱有势的人家,肯定是搭个棚子来看;对于寻常百姓而言,也要分开男女群众,各站一边。

  这样,就可以避免咸猪手等明里暗里的骚扰——双方都应该有这个安全需求吧。

  婚龄,有记载的来看,年龄偏小的,比如十二三岁的女孩子嫁人,也是存在的。和亲吐蕃的金城公主,就是十二岁离开长安的。

  但大多数女子的婚龄,多在十六七岁至二十四五岁之间。

  结了婚,就面临着婚后的家庭生活。唐人祝福的俗语,多有生“五男二女”的话,总的来说也是多子多福的意思。

  《王梵志诗》里,也出现了只生一个好的说法。

  有了孩子,普通女人就是在家里照顾家人、纺布做饭。男子呢?不是出征就是耕作、劳役。

  敦煌遗书中,有个记载看着令人感慨的同时,也是触目惊心。

  某年的户口记录中,众多家庭都是女性为主,鳏夫及幼子居多。例如:一家户籍上八口人,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占据了六位,另有一男性老者,一五岁幼童。

  这里面的原因很多,大致可以归纳如下:

  男子战死;男子体力活重,营养缺乏而早亡。

  不管怎么说,这些家庭孤儿寡母的现象居多。这里面,也有大龄未婚或者不婚的女子。

  原因可能跟家境有关。毕竟,结婚时不仅需要男方出彩礼,女方也要有陪嫁。穷困人家出不起,这些女子也就嫁不出去。

  另外,唐代好佛之风浓重。许多女人也崇信佛教而不婚,比如真实历史中的崔希逸三女。

  疾病状况,多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,唐代多以“风”来形容。或者跟富有人家过多食用肉食,贫困人家过多食用高盐菜品有关。

  相对而言,大唐女子的寿命与男子相当——这是唐代墓志铭记录中汇总的。当然,能够有墓志铭的人,应该多是有钱人家。

  在本作品中,也有这样的事情提及。

  造成寿命长短的,肯定跟食物的摄入相关。唐代的主食和菜蔬,已经比较全面。

  这些食物的来源,绝大多数人,要靠身体力行去田间地头、军伍效命获得。

  试想一下,千年以前的先辈们,是如何在大公鸡的啼鸣中,开始一天的忙碌生活的——

  早早起来煮粥、吃饭,然后男子们走去务农活,或者是去服徭役。除了干苦力,官府里当差也算。

  女人们,在家里侍弄孩子的同时,喂鸡喂猪。然后,她们就会支好纺车开始织布,甚至到入夜——因为不仅需要供给自家人衣衫,还要以此上缴税赋。

  皇帝打个哈欠,离开后妃身边,带着威严的神情去到朝堂。因为皇城门外,早已站满了紫袍、红袍等官贵,等着汇报和议论天下大事。

  一阵鼓响,校场内的团兵们,开始像模像样地举着长枪进行操练;

  一声震撼心魂的号角,战士们把怒吼和箭雨布满了天空;

  惨烈厮杀的现场,是漫天的血雨;万籁俱寂的时候,是伤兵的哀嚎。

  豪贵宴饮的,是红艳暗紫的葡萄美酒;运河驿道中,是浑身筋肉绷紧的民夫。

  电闪雷鸣,天地为之变色。

  婴儿嘹亮的哭声中,是新的世界。

  ——

  星垂平野阔,月涌大江流。飘飘何所似,天地一沙鸥。

  期待能够坚持写作,并展现给各位书友。

  特别道谢互动、订阅、打赏的朋友,致敬、致礼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i64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i64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