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5章:(后记、七)_一枪刺回大唐
笔趣阁 > 一枪刺回大唐 > 第275章:(后记、七)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75章:(后记、七)

  后记七、军事(下):

  士兵的征募,大唐前期是府兵制,就是自备武械和一定的粮秣、马匹、锅釜等去从军。中后期,这种就改为了兵募。老百姓从军的目的,也由光荣从军,更多地转化为免除租税、徭役等实际需求。

  玄宗时期,因为连战南诏大败,老百姓为了躲避兵募,甚至发生了自断胳膊腿的现象,这在白居易的诗里有明确描写。

  到了这个时候,唐代中前期那种豪放慷慨的从军诗,也由写那样诗作的诗人们自己,转为了对现实的思考和指责。比如李白和杜甫二位,都有截然不同的这类诗作。

  另外,就是警戒、戍守的规制。

  “五里一燧,十里一墩,卅里一堡,百里一城”,这是史籍中常见的。

  每座烽堠戍堡,都有每天详细的记录。比如耕种情况(唐代是耕戍制,尽可能自给自足)、替换情况、敌情情况等。

  有敦煌遗书显示,某几个侦察的斥候兵,发现了一处树林外的沙地上,有凌乱的马蹄印,就赶紧记录下来上报:因为本方人员太少,不敢进去林中搜查。

  唐制是这样,吐蕃人因为都是学习外来的各种文化、制度,也大致如此。

  吐蕃留下来的文书中,也有类似的警卫士兵,进行耕作及换岗的记录,另有发现某人叛逃的记载。

  大唐律、唐六典,以及格式条令中,都有对军队的不同要求。但是,军纪怎么样呢?

  以留下来能够看到的敦煌遗书作为佐证,军纪很森严、执行得都很好——这是在正常情况下,而非军镇作乱的时候。

  首先,就是对马匹的精心照顾。

  饲喂、骑乘都很小心,若遇到骑马外出马匹累、病而死时,这个士兵必须做好原因记录,再把马匹、马肉、筋头巴脑带回去,否则就要挨揍:打杖。

  士兵走在沙碛地里,自己也是疲惫不堪怎么办?

  马肉带不回去,就把其它物件带回。这个也做不到怎么办?有记载,某位士兵说马匹死掉,天气炎热,尸体腐败了。那也要把马匹的烙印割下来带回去,以作证明。

  总之,唐代对于当时的“重型坦克”,管理得很细致、很严格。

  士兵骑马出去,并非总是打仗,更多时候是传令,那就要涉及到书牒。

  书牒不用多说,但是官将的署名,有必要提一下。

  为防止有人造假,官将写书信时,要有明确的个人风格:花押。

  简单理解,就可以认为是带有个人特色的签名。比如,最后一个笔画特殊,别人不能注意或者不能模仿。

  敦煌遗书中,有鸟形花押的情况出现——都是高官,比如节度使。

  用什么写?肯定是传统的毛笔。

  但是,后来在西夏国出土的一支笔,已经证明当时开始有了改良的情况。

  一支竹片做的笔,前端有小裂隙。很明显,这是可以蘸墨书写的。所以,在本作品中,有宋通改良记事方式的描写。

  节度使等高级官将的这种书牒,肯定是高规格的。但是一般的书牒,看过之后怎么处理呢?

  这就有了敦煌遗书的纸张来源。

  以目前状况来看,敦煌遗书的一面,是各种书信内容,背面才是经文和一些老百姓的契约。

  这就是说,纸张在当时的使用很珍贵,起码在敦煌一带是这样。

  也因为这个地方的气候干旱,容易保存,才能够让千年以后的人们,可以看到唐代的许多事实。

  纸张,以及上面的字,都是很珍贵——识文断字的人不多,这些写过字的纸张,除了这些还能做什么用?

  铠甲。唐代,甚至后世还有纸甲。

  还有一个实例,唐代敦煌地区的某位女性去世后,还穿着用写了字的纸张做的鞋子。

  火器,现在已有的证据中,唐代中后期,已经有了可以攻击敌方城门的“炸药包”。

  因为火药质量和使用的方法问题,这都还很初级。否则,国运不是后来的那个状况可知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i64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i64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